老虎火 皇纲
★ 老虎火
焰火源于清,先人学于晋。起火冲云霄,锅锅品种多。
充哑以偷师,三载功且成。赤身举火伞,光背拉老虎。
炮打满天星,流星灿夜空。老杆最惊讶,高达四丈八。
七节连声响,五彩更缤纷。火射四面门,花开八股城。
连垂十二灯,老爷开门红。杆顶立仙鹤,透蛋一里明。
"一千日偷师充哑,三百年纵虎飞花"。井陉县南张井村的民间焰火源自山西,自康熙初年我村先祖在晋三年装哑学艺以来,已有300年历史。经三百年的历史粹练,我村的焰火已自成派系。尤其是我村结合史实、传说发展而成的"伞火","锅锅火","老虎火""炮打满天星""张飞蹬鼓""老爷开门"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加以炫目的焰火特效,深受世人喜爱。以至焰火盛事,代代相传。每年正月二十六,我村固定燃放焰火,已成传统。由于历史悠久,焰火绚丽,我村在井陉县素有"焰火之乡"的美称。"恰逢盛世猪如象,喜庆新春鱼化龙。" 1992 年后,由于国家对烟花爆竹的控制,我村的烟火中断了 15 年之久,现在在世的三位老艺人已年逾古稀,最长的一位已是 80 高龄,我村传统烟火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为了抢救祖国文化遗产,为了申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公元二零零七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我村在喜迎新春之际,又迎来了自己的传统焰火节。
我们精心制作的这场焰火晚会,它虽然没有现代礼花的绚丽,却保持着传统烟火的本色。它虽然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却可以将你带入梦幻般的明清时代。请你跟着我们一起目睹三百年前我国传统烟火的风采吧!
★ 赵庄岭皇纲
"赵庄岭皇纲"随"赵庄岭庙会"的产生而产生,是在街头、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节目,它是赵庄岭庙会中独领风骚的龙头节目。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500余年之久。相传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南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 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村(井陉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处)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资助,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
"皇纲"也称"颠杠",是赵庄岭火帝庙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气势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纲队,一盘杠由杠杆、杠箱、杠架、杠箱环、顶旗、杠铃等6部分组成,杠杆横跨杠箱,起抬运作用,是演员演出的接触部分; 箱和箱架为杠的主体;箱环一为提手,二为制造声响以壮雄威;箱铃供杠间呼应;顶旗是将、帅标志,顶上滑猴轻盈敏捷、活泼吉祥,起护本作用。传说嘉靖帝为"皇纲"能安全到达赵庄岭,特派朝中一员武将保镖,这员武将家养一只金毛猴,善同人意,保镖之期,武将一直把金毛猴带在身边。在"皇纲"行走时,金毛猴蹲在"杠箱"上面,歇脚时,金毛猴活蹦乱跳逗人发笑。在一次休息时,由于众人困乏打盹儿,金毛猴在机智放哨中发现敌情,挠醒它的主人,使"皇纲"幸免遭劫。后人在制造"皇纲"道具时,就把这只猴子加了进去。一盘杠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参演时,或三十盘、或五十盘,没有定数,越多越好。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犹似古装戏中的七品芝麻官者谓"押纲官",负责检验杠箱,和四名犹似衙门站班的"护纲衙役"。
表演是随着仪仗队伍的拉开而开始的,或在崎岖的山路上,或在狭窄的小巷里,抬着一盘盘杠的演员颠动杠箱,使得箱环有节奏地拍击杠箱,发出"啪啪"的声响,故又名"颠杠"。
仪仗表演进入高峰时,"全罗执事"以及数百面彩旗围成圆环,圈内,在震耳欲聋的铁炮声中,四十八盘杠形成两条长龙,尔后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队形千变万化。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相施展"换杠、戗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换杠是表演者换肩面对面"颠",表示路上平安。戗杠分为侧戗杠和背戗杠,侧戗杠是同杠演员都用对应肩侧身将杠端顶在肩窝处,并且尽力将身体倾斜使之和杠杆形成较大的钝角,钝角越大,演出难度越大。背戗杠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背戗杠是同杠演员背对背,将杠端顶在颈骨上面,难度比侧戗杠更大。传说,侧戗杠是前方或某一方有敌情,抬杠者边行进边提防,保证"杠箱"万无一失。而背戗杠则是"皇纲"四面受敌,抬杠人员停止前行,一面迎敌,一面保护"杠箱"。戗杠难度越大,意味着战斗越激烈。顶杠又称对杠,一盘盘杠分别在相对地点上停顿一下,回顾后杠,打声口哨替换而去。意思是"皇纲"队行至转弯处,互相顾看一下,再往前行。押纲官在衙役的护拥下,扬鞭舞蹈,杠间穿梭,查验杠箱。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
赵庄岭皇纲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因各种原因停演。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天降暴雨,洪水冲毁了全部服装道具,使"皇纲"一度陷入困境。光绪23年(公元1897年),经32个会员村公选的以桃林坪村为首,赵东岭村、赵西岭村、小寨村为理事村,统领赵庄岭庙会,对"皇纲"进行了重新筹备,制作道具,组建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取缔封建迷信,赵庄岭庙会停办,"皇纲"停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福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步入小康,为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繁荣民间艺术,1984年经桃林坪村、赵东岭村、赵西岭村、小寨村四理事村议定,恢复赵庄岭庙会,"皇纲"得以再现,并改原赵庄岭火神庙会为赵庄岭庆丰收集会,简称赵庄岭庙会。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皇纲"这一民间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聘请专家、教授,对"皇纲"的道具、服装及演员的演技进行指导。同时成立了"皇纲"研究会,对"皇纲"这一民间文化进行研究,促其发展。目前,"皇纲"表演队已发展到48盘杠。"皇纲"表演成为当地群众百看不厌的民间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现在,她正以独特的魅力走出泥土,走出大山,撩开被历史所尘封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