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陉交通区位优势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分区发展战略的西部山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区京津冀城市圈内,东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靠山西煤炭基地,是石家庄西部后花园。井陉素有“天下九塞第六塞,太行八陉第五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燕晋相通的咽喉要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和交通要塞,是西煤东运和东油西运的主要通道,又处在我国打造“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井陉交通连接山东、河北、山西三省中部,是海河流域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与山西省之间的过渡区,既受北京地区和石家庄市的辐射影响,也是晋东北汇入大北京经济圈的必经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二、井陉交通现状
全县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其中高速里程113公里,分别是青银高速(石太高速)36.5公里,京昆高速石太北线36.2公里,南绕城高速7公里,平赞高速33.3公里。高速公路出口8个,分别是南防口互通、大理岩互通、石棋峪互通、县城互通、良都互通、秀林互通、天长互通、苍岩山互通。其中已开通的6个,分别是南防口互通、大理岩互通、石棋峪互通、良都互通、秀林互通、苍岩山互通。国省干线公路7条,里程205公里,其中307国道43.9公里,平涉线62.2公里,宜微线20公里,衡井线21.2公里,吴家垴连接线19公里,井石快速路8.5公里,S334南防口至平山界30公里。农村公路819条,里程1282公里。其中县道4条69.7公里,乡道73条480.7公里,村道733条705公里,专用路9条26.8公里。
全县公路网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并辐射山西、山东等周边省市。我县将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事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抢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强化大交通格局,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
三、规划交通项目
一是推进平涉公路提档升级,打造太行山旅游风景大道。拟将平涉线井陉段拓宽改建,并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文旅部印发的《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5)》,将平涉线井陉段纳入环太行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项目。
二是推进绕城公路项目建设,贯通西出东联货运通道。石家庄市国省干线绕城公路建设,井陉境内由省道S339德州至南峪、国道G307改线项目、省道S337宜微线改线工程组成,路线全长57公里。省道S339西延至地都工程,全长14.5公里,与规划的石太高速板桥互通和山西省道S315连接,承担天长以西至山西省界的主要货运通道任务。G307涧沟至板桥至核桃园改建拓宽工程,与S339、石太高速板桥互通及石家庄市国省干线绕城公路相连接,避让天长宋古城及县城秀林组团,并与省道S339共同承担货运通道职能。
三是推进东联省会道路建设,构建同城发展快捷路网。国道307(鹿泉至井陉县城)城市化提升改造工程。全长25公里,快速连接井陉与省会北部,融入省会经济圈。省道334威州至山前大道改建工程。全长约8公里,在我县北部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编织全域旅游路网体系。紧紧围绕天长宋古城、于家大梁江等传统古村落片区,以及仙台山、苍岩山等自然生态风景区,将传统古村落片区和自然生态风景区连点成片,构建全域旅游路网,成为太行山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畅通农村路网微循环,建制村通双车道,自然村通硬化路,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向东打通栈道、苗峪、石佛、徐汉等出口路,连接省会融入省会经济圈;向西打通凉沟桥、石门(七亘)、王寨等出口路与山西对接,构建外联内畅的农村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