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省政府 | 市政府
 
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计划方案
井陉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    
责任编辑:农业农村局
【字体: 】    打印

井陉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称:井陉县农业农村局

址:井陉县城西山北路15号

码:050300

单位负责人姓名:王雪前

联系人姓名:岳吉云

联系电话(办公、手机):031182046565 13832199571

电子信箱:jxxnyb@163.com

填报日期:2025年718

 

   

 

井陉县农业农村局

 

基本情况表

总人口数

(万人)

25.0823

农业人口数(万人)

11.6705

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个)

643

耕地面积

(万亩)

34.3

经营主体注册使用农技云平台数量

52

农业总产值(万元)

22654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912

农技人员数量(名)

123

特聘计划(人数)

8

农技人员注册使用农技云平台数量

52

农业创新驿站(个数)

 

农业创新驿站专家总数

 

五级产业扶贫体系中县级专家人数

 

五级产业扶贫体系中乡镇专家服务人数

 

村级产业技术指导员数量

 

项目主导产业情况

主导产业名称

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个)

辐射带动数(个)

一对N农技服务人员(数量)

示范基地

主导品种(个)

主推技术(项)

专家组人员(名)

个数

品种(个)

规模(亩、头、羽等)

技术(项)

省级及以上

市级

县、乡级

粮食种植

10

50

35

1

2

300

4

7

4

1

1

2

果树种植

4

20

11

1

3

600

3

2

2

1

1

2

畜牧养殖

 

 

6

1

1

70

1

1

2

1

 

2

14

70

52

3

6

970

8

10

8

3

2

6

备注:人口、耕地面积、产值等数据为2024年底统计数据

 

 

 

 

 

 

 

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井陉县是纯山区农业县,辖10镇7乡,321个行政村,县域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5.08万,其中农村人口11.67万人。粮食播种面积23.2487万亩,粮食总产量5.4770486万吨。果种植面积1.5318亩,蔬菜种植面积2.7946万亩,猪、牛、羊、鸡存栏分别为10.3957万头、1.1205万头、6.0541万只和317.8362万只。猪、牛、羊、鸡出栏分别为15.8949万头、1.2020万头、7.9011万只和353.3719万只。全县肉、蛋、产量分别为19871吨、40057吨。全县农业总产值226548万元,畜牧业产值854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12元。

(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以小麦、玉米、红薯、果树为主导产业,近年来,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极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全县小麦、玉米面积稳步扩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增多。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3.2487万亩,分布在全县321个行政村,总产量达到5.4770486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达1.2103万亩,产量4553.07602吨;玉米面积达16.3739万亩,产量43302.79629吨;杂粮面积达2.196万亩,产量2296.68367吨。林果业中苹果面积达0.8498万亩,产量12363吨。“井陉苹果”荣获全国地理性标志。

(三)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服务化组织、农业科技型服务企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家庭农场111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492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5家;规模化备案养殖场4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省级园区1家、市级2家。

(四)农技推广云平台建设使用情况

为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我县加大农技推广云平台建设应用力度,基层农技人员全部注册使用农技推广云平台,并进行了统一培训,督促农技人员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服务于农民,提高为农民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

二、年度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推进我县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专家包基地、农技人员包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普通农户增收致富。

(一)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结合本地实际遴选推介5项以上适合本地农业产业实际的优质绿色高效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二)打造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平台。全县建设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即井陉县假日梨园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井陉县农丰旱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和石家庄银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

(三)培育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知识更新培训,按省市要求积极选派基层农技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同时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县级培训。

(四)形成“1+N”帮扶指导模式。完善农技人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强化专家包基地、农技人员包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模式,技术指导员与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实行“1+N”结对帮扶指导,切实发挥科技示范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1.小麦主导品种冀麦765、石麦26、石麦28 、中麦6032、藁优2018、藁优5766、金钻6号

小麦主推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一喷三防技术。

2.玉米主导品种:冀玉903、冀糯175号、郑单958、郑单958K、农大372、农大372R

玉米主推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   

 3.苹果主导品种:工藤富士、王林、信浓金。

苹果种植主推技术: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矮化中间砧木管理技术、病虫害生物药物防控技术。

4.红薯主导品种25、龙薯9号

红薯种植主推技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控技术。

5.肉牛主导品种:西门塔尔牛。

肉牛养殖主推技术:肉用母牛带犊管理技术。

(二)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苹果种植产业1个;玉米种植产业1个;肉牛养殖产业1个。具体分布:

1.井陉县假日梨园农业有限公司苹果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位于天长镇梨岩村,基地负责人高建忠,面积600亩。主要示范品种工藤富士、王林、信浓金;主推技术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矮化中间砧木管理技术、病虫害生物药物防控技术

2.井陉县农丰旱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玉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位于小作镇东高家庄村,基地负责人王晓远,面积300亩。主要试验示范品种:玉米示范品种郑单958K、郑单958;示范技术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防控技术技术负责人果园。

3.石家庄银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位于孙庄乡王庄村,基地负责人张增锁,肉牛存栏450头。主要试验示范品种:西门塔尔牛。示范技术为:肉用母牛带犊管理技术。技术负责人齐若愚

以上三个示范基地现为拟定示范基地,待公示无异议后确定为示范基地。

(三)遴选基层农技人员

在全县范围遴选52名基层农技人员,其中粮食种植(包括小麦种植和玉米、红薯种植)35名,果树种植11名,畜牧养殖6名。基层农技人员围绕小麦、玉米、果树、肉牛养殖,在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方法,指导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精准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精准培育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在全县遴选14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其中种植养殖(包括小麦、玉米、红薯种植)10个,果树种植4个。基层农技人员与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实行“1+N”对口结对帮扶指导,签订指导任务书,每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要示范辐射带动周边5个以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或普通农户,搭建社会化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

(五)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注重实地培训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农技人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是按照上级部门部署,积极选派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二是当地培训。聘请专家对全县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县农技人员及示范主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六)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

加快普及“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引导广大农技人员、专家教授、特聘农技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等,通过国家和省级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和中国农技推广APP、冀强农APP、微信群、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技术普及和咨询指导,提高为农民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实施绩效管理,加强主推技术推介、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等年度任务的信息填报和成效展示。

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展示基地

设井陉县陉山多彩林木种植有限公司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展示基地1个,主要试验示范品种:郑单958K、德单123R、东单1331R。

四、进度安排

    本项目从2025年7月开始实施,至2025年12月底完成项目建设。

(一)组织筹备阶段2025年7月—2025年7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成专家组、科技示范主体、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遴选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5年8月—2025年12月),召开项目启动会,结合农时进行入户指导;发放物化补贴。按上级要求选派技术指导员分期分批进行异地培训,同时开展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推进重点工作。

(三)绩效考评阶段2025年8月—2025年12月)按照部省市绩效考评要求,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阶段性考评和年度考评。对项目实施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广泛开展宣传推介。

五、经费使用安排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我县项目资金85万元。

(一)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7万元

对农技人员参加国家、省级、市县级组织的各层次的农技知识更新培训、人才培养、学历提升、远程教育等发生的学习、交通、误餐、差旅、培训等各环节进行补助,对农业农村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农技人员培训发生的资料印制、专家授课、线上培训服务、场地租赁、宣传、档案整理、信息化手段等各环节进行补助。

(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推广展示补助21万元

重点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聘请专家、土地租赁(试验示范展示)、技术指导进行补助,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集成、人工劳务(示范推广)、组织推广展示、现场观摩、入户培训、田间指导等发生的费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试验示范所需的农药、肥料、种子、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投入补助。

(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补助28万元

主要用于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所需的农药、肥料、种子、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投入补助。

(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补助5万元

对科技平台、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发、维护、设施终端、网络通道等发生的相关费用进行补助;对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手机APP、科技书屋、微信群、农技推广云平台等多种方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推广专家、农技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声像制作、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通讯费用进行补助。

(五)农技推广科技服务补助20万元

对遴选发布绿色生态高效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等工作中发生的遴选组织、技术指导、人员聘用、技术引进、示范展示、技术培训、绩效奖励、组织考核、绩效管理等进行补助;对探索建设多元化科技服务推广过程中发生的服务外包、科技指导、技术服务、人员培训、速测仪器设备购置、条件能力提升、信息化平台打造、星级服务站创建等费用进行补助;对专家、农技人员、粮食生产科技专员为科技示范主体、农民开展进村入户农技指导、培训培育、咨询服务和政策宣传等过程中发生的误餐、交通、差旅、技术材料印刷、推广宣传、绩效考评等相关费用进行补助。对于各类专家和技术人员技术服务和绩效奖励发放,结合本地实际,以服务天数、服务人次、服务面积、包联主体满意度等为指标,科学制定补助和奖励标准,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的积极性,形成农技推广的良好氛围。

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展示基地补助4万元

建立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针对转基因玉米,将抗虫耐除草剂品种与密植、水肥一体化等高产栽培技术结合,加强技术观摩培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

以上项目资金在完成任务清单的前提下,依据本县实际,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内容范围内调配统筹使用。积极邀请第三方开展专项审计,形成监管合力。

六、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搞好协调配合,做好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二)完善项目实施管理。我县已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建立各类农技推广制度,健全完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发布,专家组、基层农技人员选聘管理,科技示范主体遴选公示,农技人员下乡管理考核及补助发放、绩效考核及奖励等方面的关键环节管理办法,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并积极邀请审计或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项目组织实施,开展年度专项审计,形成监管合力。

(三)强化创新示范引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在工作措施上,要先行先试,率先作出样板;在工作重点上,要认真总结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亮点,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示范引领全县发展。

(四)加强交流宣传。充分挖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实施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通过现场观摩、典型交流等方式,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进行宣传推介,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补助项目组织实施营造良好环境,发掘宣传一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业绩突出的典型人物。